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
联邦文苑
    
返回

内蒙古公司103车间新菌种生产工艺攻关纪实

发布时间:2018-11-02    浏览:3931

2018年,为适应改革的步伐,促进公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公司在年初时引进了青霉素发酵新菌种,内蒙古公司103车间荣幸被选为新菌种开发试验基地。新的挑战让大家瞬间兴致勃勃,所有人带着好奇心及挑战力跃跃欲试。

因为自内蒙古公司建厂以来,大部分员工及工段长只对一种产黄青霉菌发酵生产工艺控制及其特性有所熟悉,突然引进新的菌种,大大增加了大家的探索兴趣。各岗位积极配合领导共同出谋划策,制定各类可能发生事件的应急方案,摸索工作逐渐展开。

首先,车间主任杨利红利用她多年的经验经过1个月的时间,顺利制备出了第一批新菌种的小米孢子,检测摇瓶效价超出了预定值;车间立即安排上发酵罐,发酵周期较原菌种缩短30h,放罐效价达到了95524u/ml,打响了新菌种试验的第一枪。试验的同时,杨工带领种子室人员对原始细胞库进行完善,建立了符合GMP要求的菌种管理体系。



第一批试验结束后,车间总结经验,根据产黄青霉菌的发酵特性,对设备及现场管线进行改造予以满足其生产需求。因为其生产工艺尚未成熟,我们在生产过程中根据菌丝形态及各项检测参数进行对比讨论,不断更新工艺控制,每批结束后杨工都组织各工段进行分析总结制定出下批的工艺调整控制方案。与此同时,我们的菌种通过杨工的精心选育,菌落形态越来越好,突出表现在摇瓶效价的提升,从开始试验的7000u/ml提升到了10000u/ml以上,使菌种的产抗能力得到跨越式的提升。

6月,车间前试验已趋于稳定后,试验结果达到预期目标值;经核算原材料成本较原菌种偏高较多,且原配方营养物质大部分为无机盐形式存在,导致培养基配制后较稀薄,出现泡沫大,液位不好控制现象。为最大能力的降低成本、提高发酵运行体积控制进而提高发酵生产指数,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车间大胆进行试验,根据经验将原有配方进行调整,引进了单价相对偏低且营养较丰富的玉米浆进行试验,经过2批的摸索,发酵培养周期157h,放罐效价达到100639u/ml,取得了较为优越的成效。接下来是稳定工艺阶段,通过不断的总结与分析车间优化工艺,调整配方,于8月底所有发酵工艺在120m³的发酵罐培养中基本确定;与此同时,过滤开展实验,引进新的絮凝剂型号及适合其生产的滤布型号。所有的工作都在有序开展,忙忙碌碌中让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大的进步和收获。



9月初,车间对328m³的发酵罐进行改造并安排进行新菌种试验。上罐前,大家都非常小心翼翼,担心大罐试验能否顺利成功,每一步的操作都精心讨论与跟踪;因其菌种特性需氧量较多,车间现有的发酵设备不能满足其需求,在控制过程中车间进行严密关注培养情况,尽量满足其需求。终于等到发酵培养成熟了!培养周期149h,放罐效价达到94585u/ml,超出了预想。但是因第一次上大罐,仍存在很多不足及未考虑到的问题,在接下来的批次中,我们不断分析总结。经过3批试验,于9月底试验再次达到一个高峰,发酵培养162h,放罐效价达到100814u/ml。

新菌种的发酵试验已基本稳定,但是创新的路上我们要不断的实践历史数据的可行性并更新,让其在最大效益的基础上工艺更严谨,成本持续降低,为公司创造更大的利益价值。然而创新之路无尽头,发酵仅仅是起步,对于这个新菌种还面临的一个更大的困难就是如何更大限度的回收我们的青霉素。因此过滤成为重点改进岗位。发酵工艺摸索的同时,我们也不断开展过滤试验,通过几个月的探索,我们找到了适合其过滤的絮凝剂及滤布型号,使大家尤为发愁的过滤收率与透光率有所提升,这个超出预想的结果给大家打了“强心剂”!



半年的试验结果给公司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同时也给自己增添了不少收获!接下来我们的工作还要继续努力,推广大生产的关键就在于过滤,因此过滤岗位任重而道远,希望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们能总结出更优异的生产工艺,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在年底新菌种得到大力推广,为公司创造更大的效益。

通过本次新菌种试验活动参与与实践,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同时让我明白,成功之路永远是坎坷的,但是如果怕困难,你永远只能停留在原处甚至倒退,因为别人都在前进!让我们携手共度每次的难关攻克,希望每次的创新体验让我们的公司更加强大,更加辉煌!

文:内蒙古公司 杨利红